2025年4月6日彩虹雷藏寺喜金剛明王護摩法會報導
#TBSN蓮花麗樺報導
2025年4月6日,西雅圖彩虹雷藏寺恭請蓮生法王主持喜金剛明王護摩法會。法會圓滿殊勝,蓮生法王在護摩後預告下週日(4月13日)下午3點將舉行準提佛母護摩法會。準提佛母咒語為:「嗡。者利主利。準提。梭哈。」其手印為「總持印」,是萬法起始之印,具攝受萬印之力。法王讚歎準提佛母在東密與印度均受高度尊崇,法力無邊。
喜金剛明王:五大金剛之首,總持空樂大法
本次護摩主尊「喜金剛」為五大金剛法中最先現身的金剛神,亦為八大明王與諸護法之首。法王提到自己第一本撰寫的金剛法講義,就是吉祥喜金剛,書名《大樂中的空性》。
喜金剛法極為殊勝,其佛母為「無我母」,四方有守方母,八方空行母護持,稱為「大樂中的空性」。祂擁有16臂,具有除病、鎮獸、施財、自在掌控天地日月等無量神通,能降伏四魔(煩惱魔、五蘊魔、死魔、自在天魔),證得八大自在,身能遍滿三千大千世界,常居淨土,得壽無量,身如虛空。
咒語為:「嗡。帝瓦。必主。瓦日拉。吽吽吽。發吒。梭哈。」其中「發吒」即「呸」,具摧魔除障之力。
法王風趣開示:打瞌睡的智慧
法王亦幽默分享年長者觀影趣事,談及美國長者與軍警享有電影半價優惠,笑言:「有位老人說,我們看電影一半時間都在打瞌睡,所以收半價。」法王自我調侃:「現在修法也常常打瞌睡,結手印都在半夢半醒間,但結起來又慢、又舒服、又快樂。」
在互動就是力量環節,來自馬來西亞的同門提問:《事師法五十頌》第三十四頌雲:「又復於師名,不應輙稱舉。設有固問者,當示之一字。」然而在《真佛經》中,當弟子恭誦聖誥三遍,即誦讀:
「西方蓮池海會。摩訶雙蓮池。十八大蓮花童子。白衣聖尊。紅冠聖冕金剛上師。主金剛真言界秘密主。大持明第一世靈仙真佛宗。盧勝彥密行尊者。
其中明確提及師佛名諱。對此情形,弟子難免生起疑惑:聖誥中為何提及師佛名諱?是否與《事師法五十頌》中「不應輙稱舉」的教誡相衝突?祈請師佛開示,弟子等可依此指引調整身語意的行持。
法王談及「稱呼師名」的議題,指出古代與現代在尊稱上的差異,並強調對上師的敬重在於內心的恭敬,而非拘泥於形式。
師尊舉例說明,唐朝時期,由於皇帝李世民名中有「世」字,當時民間為避免觸犯皇帝名諱,將「觀世音菩薩」簡稱為「觀音菩薩」。這種避諱制度反映了古代對皇權的極度尊崇。然而在現代社會,這類顧忌已不再適用,對於佛菩薩或上師的稱呼,更應著重於內心的尊敬,而非形式上的避諱。
針對《事師法五十頌》中提到不得直呼師名,盧師尊表示這是在古代背景下制定的規範,當代應視情況靈活應用。他舉自身為例,稱呼傳承上師時會直言「敬禮了鳴和尚」、「敬禮薩迦證空上師」、「敬禮十六世大寶法王噶瑪巴」、「敬禮吐登達爾吉上師」,皆因出於真誠敬意。「若不能說全名,只說『敬禮了』,聽起來反而不完整,這不是現代人習慣的表達方式。」
他也分享了自己過去被質疑稱師父為「先生」的經歷,指出「先生」在古代是一種尊敬的稱呼,如今則已普及為一般對人的尊稱,語意上的落差也說明了時代與文化的變遷。
此外,師尊談到自己為避免名稱混淆,特別在著作中加註「盧師尊」,以區別其他亦被稱為「師尊」的上師。對此,他指出,這樣的方式能夠讓人一目了然、清楚辨識。
最後,師尊強調只要我們內心存有敬意,就不應被拘泥於形式或用詞上的限制。現代人應該以合宜、清晰、尊重的方式表達對師父、上師與佛菩薩的敬仰,而非一味照搬古代條文。
隨即,法王繼續開示《楞嚴經》。
經文「阿難言;我嘗聞佛開示四眾。由心生故,種種法生。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。我今思惟,即思惟體,實我心性。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。亦非內外中間三處。」
法王解釋經文時道,阿難聽聞佛陀曾對四眾弟子——比丘(男出家眾)、比丘尼(女出家眾)、優婆塞(男在家居士)、優婆夷(女在家居士)開示法義,強調一切法皆由「心」而生。阿難思維自己內在的心性,發現當心念產生時,就會對應到各種外在境界;而當心息滅時,境界也隨之止息。
法王進一步說明,阿難提出一種新的見解是心不在內、中或外,而是因為我心產生而變成法,心法合一,看到什麼環境就與環境合一。
經文「佛告阿難汝今說言,由法生故,種種心生,隨所合處。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若無有體而能合者,則十九界因七塵合。是義不然。若有體者,如汝以手自挃其體。汝所知心,為復內出,為從外入。若復內出,還見身中。若從外來,先合見面。」
釋迦牟尼佛對阿難說:「你今所言,由法生故,出生種種的心,隨所合處,心就跟環境合在一起。」但佛陀反問:「心隨有者,是心無體,則無所合。」若心無體,怎麼能與法合一?若無有體而能合者,那麼十九界就因七塵而合了。
法王進一步解釋,十九界是指六根、六塵、六識(眼耳鼻舌身意 + 色聲香味觸法 + 六識),共十八界,加上虛空為十九。若心本無體,那眼耳鼻舌身意這些也都不是實體,怎麼能合一?這就不對了,這是「義不然」。
若說心是有體的,那釋迦牟尼佛又問:「你用手摸頭,腳會不會有感覺?摸腳,頭會癢嗎?」答案是不會,因為每個部位有它的範圍,若心有體,就不會這樣分開。佛陀繼續追問:「你這所知心,為復內出,為從外入?」若從內出,你應該能看見自己的五臟六腑;若從外入,就應該看見自己的臉,但也沒有。
法王舉例說,水可以是液體、氣體,也可以是固體,但水本身不是某一個固定形態,它隨環境變化。同樣地,心也是變來變去,既無內出,也無外入,講不出一個確定的「體」。
經文「阿難言:見是其眼。心知非眼。為見非義。佛言:若眼能見,汝在室中,門能見不。則諸已死,尚有眼存,應皆見物。若見物者,雲何名死。」
阿難問佛:「見是眼睛的功能,而知覺是心的作用,這兩者應該不同吧?」
佛陀反問:「若眼能見,人在室中,門是否也能看?若死者尚有眼,為何不能見物?若能見,怎稱為死?」意指僅有眼睛並不能看見,見並非來自眼的功能本身。
經文「阿難,又汝覺了能知之心,若必有體,為復一體,為有多體。今在汝身,為復遍體,為不遍體。若一體者,則汝以手挃一支時,四支應覺。若鹹覺者,挃應無在。若挃有所,則汝一體,自不能成。若多體者,則成多人,何體為汝。若遍體者,同前所挃。若不遍者,當汝觸頭,亦觸其足,頭有所覺,足應無知。今汝不然。是故應知,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
接著佛進一步問阿難:「你這個能覺知的心,若是有實體,是一體還是多體?若是一體,當你用手戳一處,四肢應該都要有感覺;若是多體,那你應該變成多人,哪一個是你?」又說:「若是遍體,當你觸頭,腳應有感;若不遍體,腳就不該有感。但實際上並非如此。」
由此可見,心並無固定體性,不可說它有體,也不可說無體。釋迦牟尼佛總結:「隨所合處,心則隨有,無有是處。」心是隨緣而現,並無固定所在。
法王再以水作比喻:「水可為氣體、液體、固體,形狀不定。說水是氣體、液體或固體皆對,也都不對。心亦如是,無法界定其一種存在形式。」
最後,佛陀指出:「心生故法生,法生故心生。」環境與內心互為因緣,彼此影響。就如人面貌五官皆具,但有些人看起來順眼,有些則不,皆因心感所生。
法王提到在此佛陀的開示旨在指出:心非內非外,非一非多,非有非無,終歸是無法以常理定義的存在。最後,佛說:「無有是處」,一切言說皆不能窮盡心的本質。開示結束後,法王賜授現場與會大眾「喜金剛明王法」灌頂。法會圓滿結束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#彩虹雷藏寺法會報名 鏈接: https://tbs-rainbow.org/Donate
#喜金剛明王
下個星期法會主尊為 #凖提佛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