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4年12月14日西雅圖雷藏寺地藏王菩薩本尊法同修報導
【西雅圖雷藏寺訊/蓮花涵予】
2024年12月14日,在寒冷的冬日中,四眾弟子熱情不減,齊聚於西雅圖雷藏寺,參加由蓮生活佛盧勝彥所主持的週六同修。
本週同修的主尊是地藏菩薩。地藏菩薩是聖尊的願力本尊,祂的偉大之處在於「眾生成佛,祂才成佛」,而聖尊所發的願力,與地藏菩薩是相同的。度眾生有三個方式,國王式、同舟式、牧羊式,地藏菩薩屬於牧羊式。此外,同修中聖尊也請蓮花韻玲師姐及澄澄師姐說天語、蓮喜上師演示七禽金剛拳,藉此見證勉勵同門,真佛宗有空行秘密傳承。
接著進入《你問我答》。
弟子問:修行次第為資糧道、加行道、見道、修道、究竟道,請問到了哪個階段才可以斷輪迴?
聖尊答:只有四聖界不用輪迴,按照修行次第來講,只有究竟道不用輪迴,其他還是要輪迴。
弟子問:以上所提皆是靠自力修行,如果靠他力像師尊接引到極樂國,主要條件是一心不亂和具足善根。此等人在世時需要精進修行嗎?弟子對師父有最高的信心但不修行,如此能往生佛國淨土嗎?
聖尊答:如果弟子對師父有最高的信心,自然就會修行。不跟著師父修行,那算什麼信心?
弟子問:師尊平等接引所有眾生,甚至包括細菌。細菌也能一心不亂嗎?
聖尊答:這是超出想像的問題,細菌的想法難以得知,我只是以平靜的心去超度細菌,平等接引。
接著進入《維摩詰所說經》〈見阿閦佛品第十二〉。
「不觀色不觀色如。」
釋迦牟尼佛有三十二相、八十隨形好,但是,不是看表面的外相,不是看這個。
「不觀色性。不觀受想行識。」
不是看臉色、氣色,也不是看五蘊。
「不觀識如。不觀識性。非四大起。同於虛空。」
不是看識,也不是看四大——地水火風。看如來其實就像在看虛空,什麼都沒有。
「六入無積。眼耳鼻舌身心已過。不在三界。」
也不是看六入——眼耳鼻舌身意。佛超越三界,不在三界中。
「三垢已離。順三脫門。」
佛沒有污穢,三解脫門是空、無相、無作。
「具足三明。與無明等。」
三明是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,這是佛的神通。但其實,三明跟無明是相等的。
「不一相不異相。不自相不他相。非無相非取相。」
佛不一不異,沒有自我的相,也沒有別人的相,並非完全無相,但也是完全無相。這些句子看似矛盾,實則境界很高。
「不此岸不彼岸不中流。而化眾生。」
沒有四聖界與娑婆世界,也不在兩個世界中間。如同聖尊修出法身,遍滿虛空,不斷度化眾生。
「觀於寂滅亦不永滅。不此不彼。不以此不以彼。不可以智知。不可以識識。無晦無明無名無相。無強無弱非淨非穢。」
佛不住涅槃,不是在這裡,也不是在那裡,豎窮三際,橫遍十方,過去、現在、未來,十方充滿。沒有所謂的智慧可以了解「佛」這個字,沒有文字語言能表達。祂非暗、非明、沒有名字、沒有相。看祂很強,實則柔軟。說祂弱,祂其實又很強。祂不是清淨也不是污穢。祂什麼都不是,也什麼都是。
「不在方不離方。非有為非無為。無示無說。」
祂不在哪個地方,也沒有離開哪個地方,不是文字語言能夠形容的。祂不是有為刻意,也不是完全什麼都不做。祂沒有開示,也從不講什麼。
「不施不慳。不戒不犯。不忍不恚。不進不怠。」
祂沒有佈施,但也不小氣。祂不守戒,但也不犯戒。祂沒有忍辱,但也不會生氣。祂不精進,但也沒偷懶。
「不定不亂。不智不愚。不誠不欺。不來不去。不出不入。一切言語道斷。非福田非不福田。」
祂沒有刻意修禪定,但心不亂;沒有很聰明的智慧,但也不笨;並非誠實,但從未欺騙人;從沒來過,但也沒有離開;沒有出去,也沒有進來。佛不是用嘴巴能形容、能講得出來的。祂不佈施給人,也並非不佈施。
「同真際等法性。不可稱不可量。過諸稱量。非大非小。非見非聞非覺非知。」
祂是真實的,但無法秤重與丈量,大如須彌,小如芥子。無法被看見、聽見,沒有感覺與知覺。
「離眾結縛。」
眾生都是被綁的,被親眷、社會、國家、世界綁住,也被財色名食睡綁住,大家互相綁來綁去,有煩惱就被煩惱綁。如來離開所有的綁,沒人綁得住祂。
「等諸智同眾生。於諸法無分別。一切無失。無濁無惱。」
祂的智慧跟眾生在一起,祂對所有的法沒有分別,沒有得失之分,沒有污穢,沒有煩惱。
「無作無起無生無滅。無畏無憂無喜無厭無著。無已有無當有無今有。不可以一切言說分別顯示。」
沒有生死,不做什麼,不起因緣。沒有畏懼、憂愁、歡喜、討厭,不會黏著。什麼都有,也什麼都沒有。講不出來的,也沒有什麼分別。
「世尊。如來身為若此。作如是觀。以斯觀者名為正觀。若他觀者名為邪觀。」
維摩詰大士告訴釋迦牟尼佛,如來的身就是這樣看的,以這樣子看如來,才是真正的看,如果看到別的,那就是假的如來。
沒有辦法去形容佛,用嘴巴、用眼睛、用什麼東西去說、去看、去秤量都是不對的。你如果用眼睛看、用嘴巴講,能夠形容得出來的,全部都是不對的,根本沒有辦法講的才是對的,這就是佛。
聖尊詳盡講解佛的真實義,令人大感不可思議。維摩詰經義理高深,令與會眾等無比讚歎。會後聖尊慈悲加持大眾,在莊嚴歡欣的氣氛中,圓滿結束此次共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