undefined

【法王的書箋】

📕「佛的體性」是一個非常深奧並且重要的概念。要如何通過無常、十二因緣、等等的的理念來解除煩惱並且一步步深入而體會「佛的體性」呢?蓮生活佛通過《空》告訴您這寶貴的口訣。


《空》

蓮生活佛盧勝彥文集80【佛王之王 】


(五)

各位同修,要體會「佛的體性」,要先明白「無常」的道理,要知道這世間的一切法,完全是生滅遷流的,而且是剎那不住的。


無常有二:

一、剎那無常,也就是剎那制那之間,有生住異滅之變化。

二、相續無常,也就是在一段時光中的相續,也有生住異滅之變化。


在這世間,實無永恆,全是無常變化而已。


我舉「十二因緣」來說明有情生死流轉的無常,以生命的「過去」、「現在」、「未來」,說明三世因果的無常變化:


這十二因緣是無明(貪瞋痴等煩惱為生死的根本)、行(造作諸業)、識(業識投胎)、名色苦(但有胎形六根未具)、六入(胎兒長成眼等六根的人形)、觸(出胎與外境接觸)、受(與外境接觸生起舌樂的感受)、愛(對境生愛欲)、取(追求造作)、有(成業因能招感未來果報)、生(再受未來五蘊身)、老死(未來之身又漸老而死)。這十二因緣就是人的三世因果,從起惑、造業、受生、成人、造業、老死...周而復始,至於無窮。


這十二因緣是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,苦思禪定的因明。


我們知道:

人間的一切惑、業、苦,全在十二因緣之中。

「無明」、「愛」、「取」是「惑」。

「行」、「有」是「業」。

「識」、「名色」、「六入」、「觸」、「受」、「生」、「老死」是「苦」。

這都是互為因果的。


例如:

有「愛」就有「恨」,「愛」得到了,就煩惱「失去」,這是患得患失。如果得不到,就產生了「怨恨」也。


人有「愛恨」之心,「得失」之心,這正是煩惱的根源。


要體會「空」,先從「無常」及「苦」入手,明白諸行無常,一切皆苦,就比較容易進入「空境」。


我認為「觀無常」是進入「觀空」、「觀離欲」、「觀滅」、「觀棄捨」之門也。


一個能夠「觀無常」的人,一定是有智慧的人,明白離欲了,明白棄捨,不會有所執,心中自然而然的澄定了下來,於是在這當中,自己時常去察覺自己的本性,去自行領悟,知道「宇宙有形無常輪迴」,則外在的改變,並不影響到自心的澄定。


修行的行者,唯有如此,才能進入「三昧」,修行人不是爭論「誰先誰後」,不是爭論誰對誰錯」,修行人不是「迷妄」,可有「勝負之不心」,不可有「執著」,由於「觀無常」,其心念才能純一啊!


要知道:

道法本來是流通無礙的。

一切的事事物物也是流通無礙的。

人的生命,生老病死均是流通無礙的。

要這樣,才能一步一步的領悟到「佛的體性」。

慶賀真佛宗根本傳承上師八十聖壽 「一生一咒」800萬遍上師心咒活動,從今年師尊的佛誕日正式啟動,請參加者到TBSN官網以下鏈接登記資料: 每持滿十萬遍上師心咒者,宗委會將把名單呈給師尊加持。每持滿一百萬遍者,將列名護摩法會功德主,資料請師尊主壇護摩法會時下護摩爐。